

微塑膠危害海蚯蚓和生態
摘譯自The Guardian(2013):
Mounting microplastic pollution harms 'earthworms of the sea' – report.
科學家發現,攝食海洋中的塑膠微粒,嚴重地危害海蚯蚓(海洋蠕蟲)的健康,並進一步影響整個海洋生態系統。
1960年代起,小於5毫米的塑膠微粒就已不斷地在海洋中累積,而且現在已經是地球上最常見的固體汙染物。
食物鏈底層物種作為其他生物的食物,扮演了不可或缺的生態角色,而當泥沙中含有高濃度的塑膠微粒,被這些食物鏈底層物種所攝食,是否會造成什麼傷害?兩項發表於《當代生物學》期刊的英國研究,探討這些肉眼難以看見的塑膠微粒對食物鏈底層物種的影響。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以沙躅(海蚯蚓的一種)進行研究,實驗發現,被放置在高污染海洋沉積物中的沙躅,進食量較少且活動力較低。另一項普利茅斯大學的研究則是首度發現攝入塑膠微粒,沙躅會一併吃進汙染物和添加物,影響其健康也會降低生物多樣性。
食物連底層物種攝入塑膠微粒是值得關注的一大隱憂,然而迄今為止,我們卻對此了解甚少。許多其他有相同覓食行為的物種,例如海星、海參和招潮蟹等等,可能也會受此影響。
海蚯蚓是極為常見的無脊椎動物,遍布整個北大西洋,並居住於沙灘上的洞穴中。他們進食沙粒,消化其中的微生物和營養物質,並將不必要的廢物通過尾巴排出體外,在沙灘上留下一道道特別的「蹤跡」。平均來說,海蚯蚓佔了沙灘生物量的30%,是涉禽類及鰈魚類的重要食物來源。
海蚯蚓翻轉大量的泥沙,補充有機物質、氧化上部沙層讓沉積物保持良好的狀態,這些都有益於其他動物及微生物的成長茁壯。
塑膠微粒的成分可能是聚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氯乙烯或聚苯乙烯,由於體積太小,難以在汙水處理過程中過濾掉,便進入了海洋。
塑膠微粒分為三類:第一種是塑膠原料「塑料球」(nurdles),融化後可製成較大的塑膠物品或是用來製作保養品中的去角質顆粒。第二種是大型的塑膠製品隨時間崩解成較小的粒子。第三種則是塑膠纖維,來自聚脂等合成紡織衣物,每當清洗一件合成衣料,就會釋放出多達1900條微小的纖維。
根據研究顯示,塑膠微粒帶有複雜的混合化學物質,可能對海蚯蚓產生負面的影響。許多塑膠含有化學添加物,像是塑化劑、染料,或是抗菌劑等等,這些化學添加物可能會滲入海水和海底沉積物中。另外,塑膠微粒的表面也會聚集像是殺蟲劑或清潔劑等的水性化學物質。
由於魚類和鳥類攝入塑膠、被塑膠物纏住、甚至因此窒息等事件時有所聞,塑膠廢棄物對海洋的汙染比較廣為人知。但是塑膠微粒所接觸到的海洋生物遠比塑膠製品來得多,他們攝食了這些微粒之後,再成為食物鏈上層物種的獵物。
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是將海蚯蚓放入不同的塑膠濃度實驗水族箱中,維期一個月,測量他們的成長、生理、存活狀況,以及重量的增加。他們發現,和乾淨的水族箱相比,在高濃度塑膠微粒環境中的海蚯蚓增加較少的重量,能夠投注於於生長和繁殖的能量也相對較少。
另一項普利茅斯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塑膠微粒會將有害的化學物質轉移到海蚯蚓身上,包含碳氫化合物(烴)、抗微生物劑及阻燃劑等。由於海蚯蚓是食物鏈底層的物種,他們被上層物種如魚類捕食後,這些化學物質也可能會隨之傳遞至食物鏈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