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PA是一種活躍的賀爾蒙化學物質
摘譯自Breast Cancer Fund, Campaign for Healthier Solutions, Clean Production Action, Ecology Center, Mind the Store Campaign共同發表的調查報告 BPA Buyer beware: Toxic BPA and regrettable substitutes found in the linings of canned food.
BPA影響人體健康的科學證據很有說服力而且正在增加:已經有超過300篇的動物和人體研究顯示,極度微量的BPA,濃度在十億分之一到兆分之一,所牽連的健康問題多到令人吃驚,包括:乳癌、前列腺癌、氣喘、肥胖、行為異常(注意力缺乏症)、影響腦部和免疫系統的成長、新生兒體重過低、和精蟲數量減少。
限制BPA的行動,從2005年開始就在美國和加拿大開始進行。目前美國有13個州、5個城市禁止嬰兒奶瓶、嬰兒奶粉罐頭、和運動水壺含有BPA成分。這一連串的立法行動,加上消費者以他們的現金投票支持無BPA的包裝,將BPA趕出全國的嬰兒食品包裝和水壺市場。
但目前還有許多挑戰:(1)沒有一個城市或州限制罐頭食品使用BPA,目前全球只有法國有此規定;(2)多數的全國性品牌以及零售商,對於排除BPA所採取的行動太過緩慢;(3)沒有一個全國性品牌以及零售商在產品上標示其包裝材料是否含有BPA;(4)只有極少數全國性品牌公開他們用以替代BPA的成分;(5)BPA替代品的安全性仍舊是個疑問,因為罐頭襯裡供應商並未公開他們所使用的原料和安全性;(6)對於罐頭食品和其他食品包裝化學成分的安全性,政府的管理系統已經嚴重破損。
我們的研究顯示,罐頭襯裡供應商並沒有完整的公開他們所使用的化學成分,使得食品公司和零售商根本無從對他們食品的安全性提供透明完整的資訊。襯裡供應商必須了解自己的責任,公開所有BPA替代品的化學成分,並且確保這些成分經過嚴謹的評估,沒有人體健康和環境汙染的風險。在這個產品原料和安全性資訊需求高漲的時代,供應商必須與下游食品廠商和消費者保持對話。面對供應商抗拒時,製造商和消費者必須攜手合作,要求供應商對於罐頭襯裡的化學成分和安全性負起應有的責任。
BPA的科學研究、健康疑慮和食品接觸
BPA是一種合成雌激素,它會影響賀爾蒙的運作,因此被視為內分泌干擾物質。相關的研究顯示,即使是極低的濃度,也會增加乳癌、前列腺癌、不孕症、第二型糖尿病、肥胖、和注意力缺陷多動症的風險。引發這些病症的濃度介於十億分之一到兆分之一,相當於一般人透過罐頭食品所接觸的劑量。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資料,全美有93%的人口尿液中可以檢測出BPA,顯示人們平時透過食物和其他管道持續接觸、再接觸這種化學物質。BPA曾經在母乳、羊水、臍帶血中檢測到,顯示新生兒一出生,甚至是在出生之前的發育關鍵階段,就開始接觸BPA。
對於健康的影響
研究顯示,同時攝取多種罐頭食品,尤其是那些BPA濃度比較高的,在體內累積的劑量足以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這些包括乳房發育異常和後續的乳癌風險,並且損害生殖系統的發育、前列腺的重量、睪丸的重量、青春期來臨的早晚、體重、新陳代謝和免疫系統功能、以及性別相關的行為障礙如攻擊性和某些社交行為。這些效果的風險會因為產前和生命早期的暴露而增加,因為在這個階段器官正在快速的生長。因此,攝食大量罐頭食品的懷孕婦女尤其值得關切。
產前暴露
胎兒透過母親的血液接觸到BPA。儘管BPA在接觸胎兒之前有一部分會被母親代謝掉,不過有強力的證據顯示,胎盤無法保護胎兒免於接觸到BPA。已經有相關的動物研究從胎兒組織中檢測出BPA,而且人體研究也在各種母體和胎兒體液和組織中檢測出BPA。2013年一個利用老鼠進行的研究發現,胎兒血液中的BPA濃度,大約是母親的一半。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資料顯示,在子宮中以及在嬰兒階段接觸BPA,與成年之後的某些疾病有關,包括乳癌、前列腺癌、新陳代謝的改變、生育力降低、神經系統問題以及免疫力的改變。尤其重要的是,許多研究發現的負面效果來自低劑量的BPA,而且多數的劑量遠比環保署規範的「安全劑量」還低(每一公斤體重每日50微克)。2015年一項動物研究發現,胎兒在妊娠期接觸低劑量BPA和BPS,與成年之後注意力缺失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身心機能失調有關。另一個動物研究顯示,在胚胎時期接觸低劑量的BPA和BPS,會對成年之後神經系統的功能產生負面影響,並且降低後代的生殖力。
乳癌
實驗資料顯示,BPA會改變老鼠的乳腺發育。由於鼠類的乳腺發育過程跟人類很相似,這類的研究結果關係著人類的乳癌問題。產前接觸BPA的老鼠展現出癌症前期的徵兆,以及乳腺腫瘤。2013年的一項研究顯示,產前和產後接觸BPA會改變乳腺的發育,並且導致成年之後出現的乳腺異常。另一項研究發現,BPA在產前階段對於乳腺發育的影響,會提高日後產生乳腺腫瘤的風險。最近也有研究發現,將我們日常環境中所接觸的BPA劑量摻雜在水中餵給懷孕的母鼠,會改變幼鼠長期的賀爾蒙運作,並且增加幼鼠日後罹患乳腺腫瘤的風險。此外,科學家讓培養的人類細胞接觸BPA,觀察到乳癌細胞的增生,以及DNA的損害。2015年,內分泌學會發表他們對於內分泌干擾物的第二份宣示,把BPA列為與乳腺發育受損關聯性最高的內分泌高染物之一。更叫人憂心的是,最近的有一些培養乳癌細胞進行研究的證據顯示,接觸BPA會降低乳癌化療和賀爾蒙治療的效果。
食品包裝是主要的接觸途徑
BPA是用來製造食品金屬罐頭內層的環氧樹脂襯裡的材料之一。環氧樹脂在食物和金屬之間形成一種安全屏障,讓食物不受細菌的汙染。不過,儘管含有BPA成分的環氧樹脂解決了一個食品安全的問題,他們也創造了另一個問題,因為BPA會從環氧樹脂中滲漏到食物中,最後進入我們的身體。BPA為什麼會滲漏?製造樹脂所使用的預聚合物(prepolymer)通常來自兩種化學原料:BPA和表氯醇。這兩種分子在結合成共聚物的時候可能不夠完全,含有一些沒有跟罐頭襯裡結合的BPA,這些未參與反應、游離的BPA就會從襯裡滲漏到食物裡。此外,由於BPA具有親脂性,它特別容易溶進高脂肪的食物。雖然BPA也會經過其他管道進入人體,目前最完整的文獻回顧顯示,罐頭食物是主要的來源。在彙整了300種罐頭食品的測試結果之後,乳癌基金會發現BPA含量最高的是高鹽、高油脂的罐頭食品如湯品、餐點(如醬汁方餃)和蔬菜。
2011年三月,乳癌基金會和寂靜春天協會共同在《環境健康展望》期刊上發表了一篇研究,為食物是接觸BPA的主要管道提供強而有力的證據。研究中,五個家庭連續三天食用不以罐頭或塑膠包裝的新鮮食物。其結果很顯著:家庭成員體內的BPA濃度下降了66%。這些家庭在恢復原先的飲食習慣之後,他們體內的BPA濃度又再回復實驗開始之前的水準。這個研究顯示,從食物包裝中移除BPA,可以排除BPA一個重要的來源。
低收入的社區可能是罐頭食品BPA的高風險群。有研究在家庭收入和BPA暴露之間找到關聯性,顯示體內BPA濃度最高的人是來自收入最低的族群。這可能是因為對於低收入家庭來說,罐頭食品比較便宜、保存期限比較久、而且比新鮮食物容易取得。
75%手機殼含雙酚A,包含蘋果販售的保護殼
引自T客邦(2018):七成五手機殼含雙酚A,包含蘋果官網販售iPhone矽膠保護殼
消基會本次手機殼樣品係於2018年6月間,於大台北地區手機殼專賣店、網路、夜市等處購買,共計購得20件樣品,其中有1件未標示生產地,其餘19件中台灣製造的有6件,韓國製造的有2件,中國製造的有11件。
消基會說明,雙酚A(bisphenol A)主要用於製造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及環氧樹脂的原料,PC的材質具有耐熱、透光性佳及耐衝擊等特性,因此廣泛用於製造嬰兒奶瓶、水瓶、行李箱及手機殼等。但由於雙酚A的結構類似雌性激素,因此在國際間已被歸類為「環境荷爾蒙」的一種。當雙酚A會干擾人體的內分泌,造成功能混亂,在有些研究中甚至指出,雙酚A與第二類型糖尿病及心臟疾病有關。此外,研究也證實雙酚A可以經由皮膚吸收。
經檢測結果發現,5件樣本未檢出,其餘15件都檢出雙酚A,包含蘋果官網販售的iPhone8矽膠保護套。檢視檢出雙酚A的15件樣品之材質標示,除了5件沒有標示材質之外,其餘10件中有7件標示含有PC材質,2件僅標示矽膠材質,3件僅標示熱塑性聚氨酯。
消基會表示,消費者購買手機殼時,除了適合的手機型號外,只能從標示得到該產品的資訊,但本次許多購自網站的產品都沒有標示材質、製造或進口廠商資訊等訊息,有些甚至沒有任何中文標示。今年1月行政院消保處公布市售37件塑膠手機殼,結果也發現高達33件樣品標示不符合規定,其中有不少知名品牌,顯示業者沒有落實商品標示法的規定。
手機殼已經是消費者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消基會呼籲也應訂定標準,讓業者可以遵守。歐盟9月的塑膠食品接觸材法令(EU)No.10/2011,雙酚A遷移限值0.05 ppm,亦可作為參考。
雖然現在除了幼兒用的食品容器如奶瓶之外,其餘產品皆未禁用雙酚A。但美國加州環境健康危害評估辦公室(OEHHA)於2016年已規定每日皮膚接觸雙酚A最大的容許量(MADL)為3微克;此外加州65號議案(Proposition 65)也規範含有雙酚A的日常用品如手機殼,在今年(2018)8月30日後製造,雙酚A含量超過3 ppm的產品,需標示警語,提醒消費者注意。本次調查市售手機殼7成5 雙酚A含量超過3 ppm,若參考加州65號議案,需標示警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