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coastimpressions-900-19.jpg

塑膠微粒正在從天而降

摘自國家地理(2019):塑膠微粒正在從天而降

在看似純樸偏僻的山區卻發現從天上掉下來微小的塑膠汙染物,這是破天荒的研究發現,也凸顯了關於塑膠汙染遍及全球的問題。

科學家在法國南部庇里牛斯山區(Pyrenees Mountains)記錄到的一份每日數據顯示,該地每平方公尺面積上有著從天而降的365片微塑膠(microplastic)顆粒。


「沉降下來的微塑膠量大得驚人。」法國土魯斯(Toulouse)農業與生命科學學院(School of Agricultural and Life Sciences)生態環境實驗室(EcoLab)的研究人員狄歐妮.艾倫(Deonie Allen)說。在方圓100公里內並沒有明顯的微塑膠來源,艾倫說,她是這份4月15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研究的第一作者。

「微塑膠是新的空氣污染物。」艾倫說。

艾倫和同事在海拔大約1400公尺高的氣象站收集了5個月的微塑膠,使用的是外型很像高大煙囪的大氣沉降捕捉器。他們計算和分析了收集器底部小於300微米的塑膠碎片、纖維和薄膜。人類頭髮的直徑平均介於50到70微米,人肉眼所能看到的最小顆粒大約是40微米。

測站所找到的微塑膠裡,半數以上都是不到25微米的碎片。

為了尋找這些收集到的微塑膠的來源,研究人員調查了氣流的模式,然而卻發現從這個地區往外半徑97公里都找不到汙染源──那裡附近人口零星分布,而且沒有工、商、大型農業活動。他們同時也收集到大量橘色石英狀的粉塵,共同作者史提夫.亞倫(Steve Allen)說。這些很可能是來自撒哈拉的粉塵,因為過去有研究指出這種400微米大小的沙塵顆粒,能飄過數千公里的距離。不過「沒人知道微塑膠能飄多遠,」他補充說。

科學家曾經警告過人類正在製造一個「塑膠星球」,2015年約有3.8億公噸的塑膠被製造出來,而1950年時才剛超過181萬公噸。一份2017年的研究估計,在這65年間有將近54億公噸的塑膠最後不是進入垃圾掩埋場,就是留在自然環境裡。原本是瓶罐或包裝材料等的塑膠廢棄物,會隨時間降解成微塑膠顆粒或更小的奈米顆粒。有研究估計約有15到51兆個微塑膠顆粒正在海洋表面漂浮。1兆就是1萬億,1兆秒差不多等於3萬2000年。

90%食鹽含有微塑膠?

摘譯自國家地理(2018):90%食鹽中都含有微塑膠?

微塑膠在幾年前就被發現存在海鹽裡,不過在這種人們最常使用的調味料中,塑膠微粒散布的範圍有多廣則還不是很清楚。如今新的研究指出,從世界各地取樣的調味鹽中,有90%含有微塑膠。

根據南韓及綠色和平東亞分部(Greenpeace East Asia)的研究人員所做的最新分析顯示,在受檢的39種品牌食鹽中,有36種內含微塑膠。參考了先前的食鹽研究後,這份研究是第一個以這種規模檢視食鹽中微塑膠的地理分布,以及它與環境中塑膠汙染發現地點相關性的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人們從海洋產品攝入的微塑膠量和當地的排放有強烈的正相關。」南韓仁川國立大學(Incheon National University)的海洋科學教授金成珪(Seung-Kyu Kim)說。

研究所分析的食鹽樣本來自位於歐洲、南北美洲、非洲和亞洲的21個國家,沒有測出微塑膠的三個品牌分別來自臺灣(精製海鹽)、中國(精製岩鹽)和法國(日曬粗海鹽)。這個研究本月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

研究發現食鹽中的微塑膠含量在各品牌間差異頗大,而亞洲品牌含量特別高,含量最高的則是在印尼販售的鹽。亞洲是高塑膠汙染的地區,而根據2015年另一份不相關的研究,擁有長達5萬4720公里海岸線的印尼正是全球塑膠汙染第二嚴重的國家。

塑膠汙染地理密度的另一個指標則顯示,海鹽的微塑膠含量最高,其次是湖鹽,然後是岩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