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孕婦常擦保養品易生過敏兒
摘自蘋果即時(2019):國衛院證實:孕婦常擦保養品易生過敏兒
孕婦使用保養品、化妝品、香氛要注意了,國家衛生研究院今日表示,保養化妝品為了讓香味持久都會添加定香劑,最常使用的定香劑就是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塑化劑,最新研究發現,孕婦使用滯留型保養或化妝品的種類愈多,使用頻率愈高,尿液中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代謝物(MEP)的濃度會明顯上升,提高未來小孩的過敏風險、哮喘症狀。
本研究從2012至2015年,調查台灣北中南東10家醫院出生世代的1,676位母親,於懷孕期間使用滯留型和沖洗型個人護理用品共11種的習慣,分析前、中、後三個孕期的尿液中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代謝物(MEP)濃度。滯留型包括乳液、化妝品、唇膏、精油等;沖洗型則有沐浴乳、洗面乳、洗髮乳、洗手乳。
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王淑麗說,許多研究已證實,懷孕期間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酯,可能造成內分泌干擾等健康效應。本次研究顯示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與滯留型個人護理產品使用有明顯的關係。以唇膏為例,一週使用超過4次,相較少於4次者,代謝物MEP濃度相差70%;精油方面,有使用比起完全沒使用的孕婦, MEP濃度同樣相差高達70%。
不過,洗面乳的使用頻率越高,尿液中的塑化劑代謝物濃度反而降低,王淑麗認為,可能是洗臉同時也洗去一些臉部個人護理用品,以及洗臉過程也同時洗手,因為過去已有研究證實洗手可降低塑化劑濃度。
高雄醫學大學環境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吳明蒼建議,由於塑化劑大多為脂溶性,盡量使用無香味的肥皂清潔,才能有效去除80~90%滯留於皮膚的保養品,只用清水洗只能去除10%。
雖然MEP不會累積於人體內,但暴露濃度高可能增加體內代謝時間,提升上呼吸道發炎、氣喘症狀及肺功能下降等風險。因此,她建議,孕婦最好別使用超過6種以上滯留型保養或化妝品,留意產品成分是否含有塑化劑,每週使用頻率少於4次,同時注重臉部清潔及常用肥皂洗手,多喝白開水或運動流汗,均有助於經由尿液、汗液排出體外。
長時間使用精油 塑化劑暴露量最高
摘自親子天下(2019):香氛類化妝保養品多含塑化劑 國衛院:孕婦頻繁使用恐增加胎兒過敏機率
本次調查的個人保養護理產品共11項:
-
留滯型:乳液、化妝水、唇膏、化妝品、髮膠、精油及香水
-
沖洗型:沐浴乳、洗髮乳、洗面乳與洗手乳
這次研究依照使用留滯型產品頻率分組,分成4個等級,分別是:每個月用1~3次、4~12次、13~24次和 25次以上,每上升一個組別,尿液中的塑化劑代謝物(MEP)平均增加13%,若使用精油則高出近22%,如果以孕期完全沒有用過精油,與每月用25次以上精油的孕婦相比,後者的塑化劑暴露量高出88%!
標榜純天然的精油為何反而含有更多塑化劑?台北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解釋,目前市面上的精油品質差異非常大、良莠不齊,很多劣質精油含有高量人工化學合成物,但在產品成分表中卻沒有標明,消費者以為用到天然精油,其實不然。黃毓惠表示,天然的精油是植物萃取,香味不可能維持很久,大概1~2小時是極限,若擔心無法分辨,建議在孕期不要使用精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