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coastimpressions-900-29.jpg

外食與速食注意

摘譯自Science Daily(2018):Dining out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exposure to harmful chemicals

研究發現,時常在餐廳、自助餐廳和速食店用餐的外食族可能會造成體內塑化劑總體濃度偏高。塑化劑是常見於食物包裝中的化學物質,目前已知塑化劑會干擾賀爾蒙,與一長串健康問題有關。

這是第一個比較在家自行料理與外食族體內塑化劑濃度差異的研究。時常外食的民眾,體內的塑化劑濃度比在家料理的民眾高出35%。

喬治華盛頓大學公共衛生梅肯研究院的研究者表示「本研究顯示在家自行料理的食物比較不會含有高濃度的塑化劑,這種化學物質與不孕症、妊娠並發症和其他健康問題有關。外食可能是一個被低估的接觸塑化劑的重要管道」。

本研究資料來自2005-2014年間的國家健康營養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有10,253位參與者,他們被要求回想過去24小時所攝食的食物種類和來源。研究人員再對食物和尿液中塑化劑分解物的濃度進行分析。

在上述的調查中,有61%的受訪者前一日曾經外食。研究發現:

  1. 所有的年齡層都可以觀察到外食與體內塑化劑濃度具有關聯性,尤其青少年族群最強。

  2. 攝食速食或外帶餐點的成年人,體內的塑化劑濃度比在家自行料理的民眾高出55%。

  3. 某些食物,尤其是從餐廳、自助餐店或速食店外帶的起司漢堡和三明治,與體內塑化高劑濃度有關。研究發現,無論哪一個年齡層,來自這些地方的三明治,關係著體內增加30%的塑化劑濃度。

 

先前曾經有研究發現速食可能造成民眾塑化劑濃度增加,該研究發現常吃速食、漢堡和薯條等食物,體內塑化劑濃度比鮮少吃這類食物的人多出40%。

研究團隊這次採用比較創新的方法來評估真實生活中接觸多種塑化劑的現象(稱為塑化劑累積接觸),將某些塑化劑毒性比較高的問題納入考慮。先前,美國國家科學院曾經兩次測量塑化劑,第一次2008年的報告,他們建議對於塑化劑採取累積風險評估(cumulative risk assessments)來估計近康風險,第二次2017年的報告他們發現某些塑化劑對於人類生殖能力具有風險。

含有塑化劑的產品很多,包括外帶餐盒、料理食物的手套、處理食物的工具,以及其他速食店、自助餐店和餐廳所使用的材料。先前的研究顯示塑化劑會從容器或包裝袋中滲出接觸到食物。相對的,在家烹煮可以減少接觸這類化學物質的機會。

Science Daily(2016):Fast food may expose consumers to harmful chemicals called phthalates

根據喬治華盛頓大學公共衛生梅肯研究院的研究,常吃速食的民眾體內塑化劑的濃度比較高。這份研究發表於《環境健康視角》(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是第一個速食與塑化劑關聯性的研究。

「吃最多速食的民眾,體內塑化劑濃度比一般人高出40%。我們的研究引人關注,因為先前的研究發現塑化劑與兒童和成人許多嚴重的健康問題有關」,研究人員Zota表示。

塑化劑是製作食物包裝、乳製品輸送管、和其他素食食材中會使用到的原料。先前的研究顯示這些化學物質會從包裝中滲出,汙染那些高度加工的食物。

Zota的資料來自8,877位參與者,他們提供過去24小時詳細的進食資料,包括速食。這些參與者也提供他們的尿液,讓研究人員可以檢測兩種塑化劑的分解物。

研究發現,速食吃得越多,體內的塑化劑濃度也越高。吃最多速食的人,體內 DEHP 分解物的濃度比平均值高出23.8%。這些人 DiNP 代謝物的濃度,也比前一天沒吃速食的人高出40%。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