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造性徵
塑化劑可能改變影響性徵發育的賀爾蒙
引自Science Daily(2015): Phthalates potentially alter levels of a pregnancy hormone that influences sex development.
根據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懷孕早期接觸到常見於塑膠製品、食物和個人衛生用品中的塑化劑,關係著基礎荷爾蒙受到破壞,對於男嬰生殖器的男性化具有負面的影響。這項研究由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資助,發表於內分泌學會第97屆研討會。研究結果意味著我們可能有需要將化學物質的檢驗納入懷孕初期的定期檢查,並且協助指導孕婦防範,以保護胎兒的健康。「塑膠劑無所不在。減少接觸塑化劑和其他內分泌干擾物質是整個社會需要面對的問題」,研究人員表示。
胎盤是胚胎的延伸,也是身體裡化學物質攻擊的目標。過去的研究發現,塑化劑會影響一種由胎盤所分泌的賀爾蒙「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研究人員在2010至2012年間在350位孕婦懷孕初期取得她們的血液和尿液樣本,並且在胎兒出生後做進一步的測量。他們發現塑化劑進入體內之後經過代謝會產生兩種分子:單正丁基和單芐基。孕婦懷的是男嬰或女嬰,關係著兩種分子的濃度與她們體內的hCG濃度之間具有交互作用。懷的若是男嬰,則高分子濃度會伴隨著低hCG濃度;懷的若是女嬰,則高分子濃度會出現高hCG濃度。
研究人員也觀察hCG如何關係著嬰兒的生理特徵「肛門與生殖器之間的距離」。在男性身上,肛門生殖距離短,與精子數量和不孕症有關。孕婦體內若是hCG濃度偏高,則嬰兒肛門生殖距離短也會比較短。他們估計,塑化劑對於嬰兒生殖器的影響,有20-30%是透過單正丁基和單芐基這種兩種塑化劑代謝物干擾hCG賀爾蒙的運作。
「越來越多人關心源自於胚胎時期的小兒科症狀,這些症狀可能特別容易影響某一個性別的兒童,如自閉症、注意缺陷障礙、肥胖、氣喘和不孕症,因此了解食物和環境中的汙染源的負面影響是很重要的事」,研究人員表示。
(根據維基百科: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是由胎盤的滋胚層細胞分泌,主要功能是刺激黃體,有利於雌激素和黃體酮持續分泌,以促進子宮蛻膜形成,使胎盤生長成熟。胚胎一旦著床後,滋胚層細胞就會開始分泌hCG,所以可以透過血中或尿中hCG值來判斷妊娠。)
同性戀可能源於子宮
引自泛科學(2012):同性戀可能源於子宮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同性戀並不是一種將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一代的好方法,那麼同性戀是怎麼持續存在人類族群中的呢?再說,目前為止也沒找到任何「同性戀基因」,那麼是什麼機制決定先天的性向呢?
最近新提出的假說認為,答案可能不是DNA,而可能是胎兒在母親子宮內發育的過程中,為了因應母體內由胎兒跟母親共同產生的荷爾蒙濃度改變,與性有關的基因被開啟或關閉。這樣如同拔河般的動態對於未出生的小孩是有益的,可以讓胎兒在發展成男孩或女孩的過程中保持穩定,不受賀爾蒙高高低低影響。但如果這樣的表徵遺傳學(epigenetic)上的改變,持續到他們出生之後,並且有了下一代,那一部份的子代就有可能成為同性戀。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的演化遺傳學家萊斯(William Rice)好奇,為什麼同性戀並未隨著世代漸漸從族群中消失?據估計,人類族群中有8%的同性戀者,而且已經知道同性戀有家族史;在雙胞胎中,如果其中一位是同性戀者,有20%的可能另一位也是。
此外,萊斯強調「同性戀並非人類獨有。」像是他辦公室窗外的加州鷗(Larus californicus),有14%的伴侶就是「雌鳥和雌鳥的」組合。還有像是黑天鵝,有6%是雄鳥和雄鳥的組合;有8%的公綿羊會受公羊的吸引。
然而,很多基因檢測都找不到到底是哪些基因與性向有關。因此,為了解釋同性戀是如何在族群中保留,萊斯和其他研究人員開始搜尋相關文獻。
過去,科學家認為胎兒的性別取決於卵子是和帶有X或Y染色體的精子結合;胎兒Y染色體上的基因,大約在懷孕期8周左右,會開始發展睾丸,而睾丸則開始製造男性荷爾蒙,像是睪固酮(testosterone),所以胎兒就成為男孩。假如沒有Y染色體,自然也就不會製造睪固酮,便成為女孩。
不過科學家發現睪固酮無法完整解釋一切。首先,女嬰胚胎還會接收微量來自腎上腺、胎盤和母親內分泌系統的荷爾蒙。而且在懷孕期間,男嬰和女嬰的胚胎其實接受的睪固酮濃度相當;有時女嬰接受的睾酮比一般來得高,男嬰接受的比一般來得低,但都不會影響生殖器或者大腦發育。
一些研究發現,男嬰和女嬰對子宮環境的荷爾蒙濃度有不同的反應-即使荷爾蒙只是很短暫的偏高。萊斯和他的同事將研究發表在《生物學綜合評論季刊》(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研究團隊認為,對性荷爾蒙的敏感程度不同,是源自於表徵遺傳學的差異。這些差異決定了基因何時、是否啟動,以及要啟動多少,而非直接改變基因的組成結構。方式是以化學調控基因的啟動子(promoter)區域,或「開關」。研究者假設,舉例來說,在睾酮對胎兒發揮作用的過程中,表徵遺傳在某些關鍵點上的改變,可以依照需要鈍化或加強該賀爾蒙的活性。
雖然表徵遺傳學的改變通常都是暫時的,但有時候這個改變能傳給後代(舉例來說,像是〈吃高脂食物會債留子孫〉)。根據萊斯提出的假設,同性戀的父母,在他們(父母)自己出生前的胎兒時期就對異性的賀爾蒙產生抗拒,免於受到干擾。然而這些表徵遺傳標記(epi-marks)調控了父母的基因,以拒絕過量的睪固酮,卻也可能影響改變了他們的孩子腦中與性向、性偏好相關腦區的基因表現活躍程度。也就是說,上一代在胎兒時期為了應對過量賀爾蒙而產生的基因保護反應,傳到了下一代,影響了其性向。
萊斯說:「表徵遺傳學上的改變,可能在(父母自己的)胎兒發育初期,提供對父母的保護。」這項演化上的優勢,可能使同性戀在世代中保留下來。
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演化生物學家佐克(Marlene Zuk)表示:「萊斯的研究非常驚人!解釋了遺傳差異的可能成因,而且這差異還得以保留,因為和生殖有密切的關係。」不過她補充到,目前科學家還是無法解釋為什麼這樣的表徵遺傳上的差異,會讓一個人受到同性的吸引。顯然科學家還沒把故事講完。
男性不man的秘密
引自天下雜誌(2015):台灣男性不man的秘密:塑化劑惹的禍?
塑化劑造成人體的危害,除已知會造成性早熟外,國內研究發現,塑化劑有「抗雄性素」的作用,當國小男童尿液中檢出代謝塑化劑的物質越高,陰毛生長的時間較慢,會有「偽娘(雌性化)」的表現;但女童則會提早出現第二性徵。這項研究發表於昨天出刊的「國際衛生與環境保護」雜誌。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陳美蓮,昨在中華醫學會舉辦的「國內食品安全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表示,她參與國內的研究團隊針對台北市一到六年級的國小學生,進行塑化劑暴露與第二性徵出現變化的相關性研究,檢驗受測男女童尿液中,第二階代謝塑化劑的物質,以此代表學童暴露在塑化劑下的大小,分析的塑化劑以最常見的「鄰苯二甲酸酯鹽類」(DEHP)為主,其餘還分析另外五種塑化劑成分。
研究發現,女童尿液塑化劑代謝物質濃度越高,初經來臨的時間越早;反觀男童,如果尿液塑化劑代謝物質濃度越高,陰毛生長時間越晚,陳美蓮表示,塑化劑是一種內分泌干擾物,具有「抗雄性素」的作用,才會出現此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國衛院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組研究員王淑麗表示,塑化劑有「抗雄性素」也反映到肥胖的研究,美國曾針對中廣型肥胖的男子進行調查,發現這些男性體內雄激素皆偏低,當時一度認為是基因所致。直到近期有學者認為,這是塑化劑有降雄性素作用使然。
王淑麗表示,目前雖然尚未證實塑化劑與肥胖兩者的因果關係,但確實有論點可以解釋,近期國內就曾針對懷孕的媽媽進行研究發現,若母體暴露在過高的塑化劑環境下,不僅體內的胎兒會有塑化劑反應,連孕婦本身體重也有暴增的現象。也有說法是,塑化劑影響內分泌,導致代謝異常,因而出現肥胖問題。
台北榮總的臨床毒物科醫師楊振昌表示,政府雖然有明定塑膠製品的塑化劑使用量,但仍呼籲民眾,平常應盡量少用塑膠類製品,改用玻璃、金屬等製品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