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蠣體內有微塑膠
摘譯自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15):
Microplastics in commercial bivalves from China.
微塑膠相關最主要的環境危機之一就是他們容易成為海洋生物的食物。其中雙殼類(如牡蠣)特別值得關注,因為他們過濾水中物質獲取養分,使得他們直接暴露在微塑膠的危機當中。
微塑膠也出現在養殖和野生貽貝(淡菜)和牡蠣海鮮中。先前的研究顯示,法國、比利時、荷蘭沿海的六個地點蒐集到的貽貝體內皆有微塑膠的存在。
據近期研究指出,中國是全球塑膠廢棄物流入海洋最嚴重的國家。先前的研究在長江河口及其附近水域就發現了高濃度的微塑膠。
我們的研究蒐集了上海漁獲市場九種最常見的雙殼類,測量他們體內微塑膠的類型。結果發現中國漁獲市場的雙殼微塑膠汙染範圍相當廣泛,而且不同類品種之間有巨大的差異。相較於先前的相關研究,除了一篇文獻紀錄到每一隻貽貝含有高達78單位的微纖維微之外,我們找到的微塑膠濃度高出10倍。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纖維是最常見的微塑膠類型。
由於高度的需求,中國市場上絕大多數的雙殼類都是來自養殖漁場。養殖貽貝中的微塑膠顯著的高於野生品種,而原因可能出自於養殖貽貝用的聚丙烯塑料繩。
目前科學家普遍相信球型、粒狀的塑膠顆粒比較容易從消化道中排出,合成纖維的排泄速度比較慢。我們的研究顯示,粒狀顆粒物也會以高濃度積累在某些雙殼類中,如牡蠣。
微塑膠不僅肉眼難以察覺,而且還具有吸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能力,使得微塑膠成為不容忽視的威脅。
這些塑膠成分和有機汙染物,最終會透過海鮮轉移到人類身上。先前的研究發現,歐洲食用貝類的消費者每年吃下11,000顆微塑膠,而我們的研究顯示食用貝類的中國消費者,微塑膠暴露量很有可能比歐洲還要高出10倍。
水母體內出現的菸盒塑膠膜
引自國家地理(2018):水母體內出現的菸盒塑膠膜,最終可能被我們吃下肚?
去年4月,一篇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的研究,刊出了第一個關於水母體內出現塑膠物質的證明。
這隻水母是在2016年被一群科學家所發現,當時他們正在從事一項名為「海洋遠征」(Aquatilis Expedition)的研究考察活動,計畫用三年的時間探索世界各大洋。這些科學家在報告中指出,他們發現各種類型的塑膠垃圾出現在多隻夜光游水母的笠(hood)之下,或是纏繞在牠們體內。
科學家捕獲20隻水母並進一步檢查,發現其中四隻夜光游水母的消化系統當中也有塑膠,因此他們認為這些水母是誤將塑膠當成食物吃下肚了。
「看來牠們真的很喜歡塑膠。」研究報告的其中一位作者阿勒曼多.馬加利(Armando Macali)這樣表示;馬加利是義大利圖西亞大學(Tuscia University)的生態學家,他說自己和研究同仁都確信水母之所以會抓住塑膠,是因為想吃掉這些東西。
過往的研究顯示,海生動物誤食塑膠碎片已經是世界各地普遍出現的問題。科學家猜測,動物會食用塑膠是因為塑膠與牠們的獵物外形相似:例如海龜會吃形似水母的塑膠袋,魚類也會將米粒大小的塑膠碎片當成牠們平常捕食的浮游生物吃進肚裡。
此外,海洋中的塑膠對於某些海生動物而言聞起來相當誘人。《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在2016年刊登的一篇研究指出,海藻很容易依附在海中的塑膠垃圾上生長,而當藻類分解時會釋放出一種稱為甲硫醚(dimethyl sulfide)的物質,這種物質的氣味會吸引飢腸轆轆的動物。
馬加利說,目前還不確定水母為什麼會受到塑膠吸引。塑膠垃圾進入海洋後就開始受到侵蝕,因此表層會覆蓋上一層薄薄的生物膜,他認為可能是這層生物膜或塑膠分解時產生的某種分子吸引了水母。
在未來的實驗中,馬加利計畫在實驗室環境下讓水母接觸各種不同的塑膠碎片。他說,如果科學家能查明是什麼物質特別吸引海生動物,或許就能與塑膠製造商攜手合作,改用比較不會吸引海生有機體的材質製作塑膠。
發表研究報告的科學家們指出,這隻夜光游水母試圖吃掉塑膠包裝袋的行為,代表著牠的健康出現警訊。夜光游水母可以吃下其體重的一半的食物,如果攝取過多塑膠,會導致動物們慢慢被餓死。
由於地中海其他體型較大的動物會以水母為食,體內滿是塑膠的水母可能也會危害掠食動物的健康。就以黑鮪魚(Bluefin tuna,又名藍鰭鮪魚)為例,牠們是會掠食夜光游水母的動物當中數量最多的物種,也常常被人類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捉來吃;也就是說,水母體內這些微小的塑膠物質,最終可能會進入體型更大的動物腹中,包括我們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