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coastimpressions-900-21.jpg

逆耳的不塑提醒

塑化劑可能導致糖尿病

摘自 Science Daily(2012):High levels of phthalates can lead to greater risk for type-2 diabetes.

塑料和化妝品中的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可能與年長者罹患糖尿病有關。鄰苯二甲酸酯劑量即使只是稍微增加,糖尿病風險就會倍增。這項研究是由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學者發表於《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期刊。

本研究檢驗受測者的空腹血糖和各種胰島素,並且分析血液樣本中的多種環境毒素,包含人體分解鄰苯二甲酸酯時所形成的幾種物質。大多數人每天都會接觸鄰苯二甲酸酯,因為這種化合物常用於塑料中的軟化劑,以及化妝品、個人護理產品香味的載體。

如同預測,糖尿病普遍存在於體重過重和高血脂的受試者中。但研究人員也發現血液中鄰苯二甲酸酯水平和糖尿病患發病率之間具有關聯,即使是將肥胖、血脂、抽菸和運動習慣的干擾排除在外。體內鄰苯二甲酸酯水平高者,與水平低者相比,罹患糖尿病機率大約高出兩倍。他們還發現某些鄰苯二甲酸酯會干擾胰腺分泌胰島素。

塑化劑惹癌 專家:塑膠杯飲料少喝

引自元氣網(2015):塑化劑惹癌 專家:塑膠杯飲料少喝

根據國健署統計,2012年平均每10萬名女性,就有65人罹患乳癌,換言之,台灣每50分鐘,就新增一名乳癌患者。

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和林口長庚醫院護理師譚敦慈昨提醒民眾,如果暴露在塑化劑的環境中,會增加乳癌的風險,以近日被驗出農藥殘留的手搖杯茶飲為例,就是以塑膠杯為容器,「能少喝,就不要喝」。生活中應盡量少用塑膠製品,多喝白開水來增進排除體內毒素。

 

由聯合報與中研院合作出版《醫界9大權威:癌症真的能預防》的新書,昨舉辦簽書會,並邀請陳建仁與譚敦慈對談,吸引許多讀者參與及發問。

 

陳建仁表示,由於東西方基因不同,乳癌一度被認為是西方國家才有的疾病;但隨著飲食及生活習慣逐漸西化,近年來國內罹患乳癌人數激增,他的研究團隊發現,塑化劑對台灣婦女造成嚴重危害,尿液中塑化劑初級代謝物濃度愈高者,罹患乳癌風險是一般人的一點八倍,而如果暴露量高又代謝差,罹癌風險更達三點四倍。

 

譚敦慈也表示,在我們周遭生活中充滿許多毒物,塑化劑是其一,但許多民眾都身陷其中。以手搖飲料為例,除了過高的甜分會阻礙人體吸收礦物質外,手搖杯的塑膠杯或保麗龍杯容器,也讓消費者喝進許多塑化劑。

 

成大:塑化劑促童性早熟

引自TBVS News(2015):成大:一天一杯手搖飲 塑化劑促童性早熟

正在發育的孩童,一天喝一杯塑膠杯飲料,會讓性早熟發生率提高。成大團隊完成全球第一個塑化劑影響幼童性早熟的研究,發現塑膠杯會產生塑化劑,喝越多、體內塑化劑含量越高,造成體內雌激素升高,造成性早熟,而且而且60度以上的熱飲,所溶出塑膠杯的塑化劑比冷飲多出3到5倍。

 

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針對71名性早熟的女童進行研究,發現塑化劑會刺激人體神經元分泌特殊蛋白質,刺激腦下垂體分泌黃體激素造成性早熟,像是胸部、生殖器發育或初經提早,意思就是當塑化劑愈濃,體內雌激素的濃度也愈高,性早熟的情況愈明顯。

 

成大環境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kiss peptin 也就是這個測出的蛋白質,kiss peptin 也隨著第二性徵發育的嚴重程度有顯著增加。」 而成大團隊再把71名學童中分離出30位性早熟程度較嚴重的,發現他們尿液中塑化劑是一般女童的1.2倍到2.4倍,團隊也發現,如果讓小朋友停止喝塑膠杯飲料,盡量少接觸塑膠製品,多洗手,才一個禮拜,體內的塑化劑含量就大幅下降1/2到2/3。

 

成大環境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kiss peptin也跟尿液中的塑化劑代謝物,有呈現統計上的正相關。」 但值得注意的是,塑膠杯不管是裝冷的還是熱的都會有塑化劑產生,實驗發現,比起冷的飲料,像是熱咖啡、熱湯,只要是溫度超過60度以上,高溫使得塑化劑溶入食物,含量會多出3到5倍,專家建議,因此不管是塑膠杯、塑膠水壺、保溫杯或是紙杯都要慎選材質。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陳建仁:「如果能夠盡量減少使用PVC的保鮮膜,盡量減少含有塑化劑成分的塑膠杯的話,我們受到暴露的可能性就會減少,用瓷器用沒有顏色的玻璃杯子碗盤來食用食物的話,實際上它的安全性就比較高。」 衛福部食藥署也加強塑膠類食品容器的規範,3以下嬰幼兒使用的食品器具都不能添加像是DEHP「鄰苯二甲酸脂類」,鄰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及鄰苯二甲酸丁苯甲酯(BBP)等4種塑化劑。 因為塑化劑不只會造成兒童性早熟,還會增加女性罹癌風險,如果長期暴露在塑化劑的環境下,罹患乳癌的機率將比比一般人多9成,若加上代謝能力較差,機率更是會飆漲2.4倍。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陳建仁:「我們所研究的這些塑化劑,它是跟女性荷爾蒙功能是相似的,所以它就會跟乳房裡面的女性荷爾蒙接受器結合。」 塑化劑屬於環境賀爾蒙,像是油漆、塑膠類製品或是化妝品、香氛等等都含有塑化劑,要避免塑化劑過量,最好的方式還是少用塑膠製品,多喝水增加代謝,才能降低環境賀爾蒙對身體的危害。

兩歲女童來初經

引自中時電子報(2017):驚!這些生活習慣 竟讓2歲女童來初經

塑化劑恐導致女童性早熟及男童女乳症發生,日前有母親發現2歲女童下體流血,就醫後確診為初經,檢驗出女童體內塑化劑含量過高。一問之下,才知道女童家長多用保鮮膜及塑膠盒裝微波食物,也會讓女兒喝塑膠杯裝飲料、幫她化妝、接觸巧拼後手放嘴巴等生活習慣,導致性早熟症狀。

塑化劑引發性早熟,根據「聯合報」報導,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接獲有母親發現2歲女童莫名下體流血,就診後尿液分析,發現女童體內塑化劑過高,引發性早熟所致。

究其原因,家長常讓女童使用塑膠杯裝飲料,及食用保鮮膜覆蓋的塑膠盒裝微波熱食,再加上母親有時會替她化妝,巧拼上遊戲後也未讓女童洗手就把手放進嘴吧等。

經調整生活習慣,家長改以棉被替代巧拼、讓女童勤洗手、減少使用塑膠製品,一周後女童尿液中塑化劑含量明顯下降至少60%,並配合醫師服藥,身體成長即恢復正常。


 

主播被驗出塑化劑殘留大過敏

引自ETtoday星光雲(2017):1天喝4杯手搖飲!女主播李文儀過敏纏身「起床都血」

李文儀暫離主播台近4年,如今加入三立電視,將從財經台新聞再次出發。她今(21日)在媒體茶敘透露,其實前些年主要是在養身,因多年來飽受過敏困擾,「最多臉上有4種病」,直到調養身體後才逐漸好轉,也已準備好再次回到主播台。

主播李文儀透露,曾因過敏問題困擾多年,直到到醫院檢驗後才曉得,她體內的塑化劑與雙酚A都爆量,就連醫生都驚呼「妳是我們診所開設以來,塑化劑與雙酚A最高的人」。她說,這些東西需要相當長時間才可能排出體外,也坦言可能都是平均一天喝4杯手搖飲造成的。

李文儀在過敏最嚴重的階段,同時患有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痘痘與蕁麻診,「脖子以下完全不能示人」。且因為過敏造成全身發癢,時常在睡覺時無意間亂抓,導致起床時發現整張床都有血跡,連媽媽看到也嚇到直呼「妳怎麼了」。她無奈地說,「我不能一直賺錢,一直付醫藥費」,最終才決定離開職場調養身體。

她當初求助各東西醫,還曾聽信中醫師喝毒蠍酒「以毒攻毒」,但花近萬元購買至今仍不敢將其喝下肚。隨後她靠著飲食調養,現在幾乎不喝手搖飲,還每天自己帶便當,讓狀況改善許多。

 

不孕與子宮內膜異位

引自聯合新聞網(2020):13成不孕子宮內膜異位 塑化劑偏高

根據國健署統計,我國每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求助不孕門診人數每年成長超過二成。創辦台北生殖醫學中心、我國不孕症權威醫師曾啟瑞表示,不孕率不斷增加的主因,除了晚婚與工作壓力以外,環境荷爾蒙也是一大主因,且不孕症患者中有三成有子宮內膜異位,同時研究也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體內塑化劑殘留代謝物比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多出4成7。

曾啟瑞今年三月於《國際分子科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發表最新論文,其內容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尿液中的塑化劑的代謝產物MnBP,比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病人的含量增加約47%,顯示塑化劑對生育力的殘害。

根據統計,子宮內膜異位的病患每年新增5萬名,不孕原因中有3成經腹腔鏡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且統計數據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抽血結果中,塑化劑與鉛含量都偏高,表示環境荷爾蒙與這個病症息息相關。

曾啟瑞指出,MnBP存在於食物保鮮膜、塑膠製品、乳液、化妝品、香水、指甲油、嬰幼兒配方奶粉等用品及食品裡,一旦塑化劑、戴奧辛等物進入到人體內就很難代謝,將持續擾亂生殖系統,消費者應更加注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