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化劑對健康的多重影響
台大研究:塑化劑不僅傷生殖也傷心
引自中時電子報(2019):台大研究:塑化劑不僅傷生殖也傷心
塑化劑不僅具有環境荷爾蒙生殖危害,台大醫院進一步研究發現,塑化劑亦會增加頸動脈早期動脈硬化及冠心病風險。塑化劑在民眾生活中無所不在,空氣、灰塵、居家、辦公室及日常家用品到處都有塑化劑,醫師及專家呼籲政府相關單位製定相關產品含塑標準之外,亦提醒民眾減少塑化劑的曝露,平時可多洗手、減少塑化劑自口食入。
台大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表示,塑膠成品添加塑化劑後,具有柔軟、易於彎曲、摺疊及彈性佳的性質而易於塑形,民眾暴露最多的是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過去相關研究發現,DEHP會導致男嬰生殖器發育不良、女童性早熟及成年男性精蟲減少等生殖及內分泌危害。
蘇大成指出,台大研究團隊以多變項控制後塑化劑濃度後,經對平均21歲的年輕人進行世代追蹤,結果發現,塑化劑的曝露與冠狀動脈心臟病有相關,且根據中年人冠心病對照研究發現,冠心病患者住院中會暴露較高濃度塑化劑,且主要是DEHP。再進一步分析,即使去除住院影響,較高濃度的塑化劑暴露仍然會增加冠心病風險,此一發現亦已發表於今年5月的《生態毒性與環境安全》期刊(Ecotoxicol Environ Safety )。
蘇大成表示,塑化劑無所不在,去年在台北市一間國小的八間教室的灰塵研究中,發現在教室內、教室外、甚至教室外面植栽的樹葉上面,皆有相當高濃度的DEHP塑化劑;塑化劑是到處皆有的環境汙染物,食衣住行育樂的各項物品皆有它的蹤跡,預防心血管疾病,除了心臟血管危險因子之外,如何減少塑化劑暴露亦是重要的課題。
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塑化劑是微量的危害,目前尚不知安全的那條線在哪裏,目前歐盟的做法即是減少曝露,例如一天會持續用到10分鐘的物品及一天累積會用到30分鐘的物品優先避免,尤其是兒童,其在家中、幼稚園及學校更要積極減少曝露,避免使用含塑物品。
多重影響
引自林杰樑教授所創立的綠十字健康網: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鹽類)對健康的影響
最近國內學者研究發現台灣人的體內塑化劑暴露劑量遠超過其他國家,引起國人相關的重視。根據2007年成功大學李佳璋教授的研究,國內孕婦尿液中塑化劑相關代謝產物的含量,高達先進國家孕婦的尿中塑化劑含量高8~20倍,同樣的陽明大學蔡美蓮教授也發現國內國人每天由食物中攝取的塑化劑(DEHP,屬於鄰苯二甲酸酯鹽類的一種)的總量高達每公斤體重33.4微克,是德國人的3倍。已經逼近歐盟所規定每人每天的塑化劑(DEHP)最大攝取值每公斤體重37微克,但遠超過美國FDA所規定每人每天的塑化劑(DEHP)最大攝取值每公斤體重20微克。國人暴露塑化劑的嚴重程度可見一般。
塑化劑的健康影響,以前的研究大多集中於老鼠的探討,最近10年來在人類的研究,已經逐漸清楚。根據美國環保署認定塑化劑(DEHP)會引起動物的肝臟腫瘤,為人類可能致癌物質,但WHO並不認為是塑化劑(DEHP)一種致癌物質。因塑化劑含有類似女性賀爾蒙的作用,長期大量暴露,恐引起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等女性賀爾蒙相關癌症的風險增加。孕婦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越高,其生產男嬰生殖器官先天性異常風險越高,男性生殖器官到肛門距離越短。另外國內學者也發現孕婦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越高,孕婦體內的甲狀腺賀爾蒙濃度越低,如此恐怕影響嬰兒的腦部發育,造成智能低下。孩童長期大量暴露塑化劑在女童會引起性早熟及乳房提早發育。性早熟的女童以後罹患乳癌、肥胖及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上昇。男童長期暴露塑化劑會引起女性化的頃向,造成行為偏差,會有喜歡洋娃娃、扮家家酒。因塑化劑有睪丸的生殖毒性,男童成長後精子稀少活動力弱,易有不孕。塑化劑過度暴露,孩童也容易產生氣喘、過敏性疾病。
塑化劑的使用理論上應使用在聚氯乙烯(PVC),不應該存在聚乙烯(PE)如塑膠袋、聚苯乙烯(PS)、聚丙烯(PP)如塑膠食物容器中。但是塑料的再回收使用,加上分類不清,造成有些台灣的PE塑膠袋、PS、PP塑膠食物容器,含有少量的塑化劑。因此國內學者研究發現便利商店的塑膠便當盒加熱過後,其食物中的塑化劑增加3倍,塑膠袋裝熱食也導致塑化劑含量大幅上昇。目前市面上能裝熱食的紙製容器大多數內層多有膠膜,換言之內層都有一層PE塑膠膜,並非使用食用蠟,因此紙製食物容器只能再加溫(Re-warm)不適合再加熱(Re-heat),其實任何塑膠食物容器除5號PP外,都不適合再加熱或裝滾燙熱食,5號PP食用容器的選擇,也應選擇知名廠商出品,標示有可微波者,才可用來加熱,最好能選擇無色且較有厚度者。保鮮膜也不適合用來覆蓋食物加熱微波,萬一要使用時保鮮膜一定要距離食物2公分以上,並且不要密封。含塑化劑的保鮮膜即使在室溫底下接觸含有油質的食物如:肉類、剩菜、起士等,也會造成塑化劑污染食物。因此建議:
-
外食族請量少購買塑膠餐盒便當食用,避免加熱。如選用紙餐盒便當食用,只加溫但避免加熱,微波時間越短越好,可把規定微波時間減半。
-
微波加熱食物時,儘量避免使用保鮮膜。萬一不得以要使用保鮮膜,記得留三分之ㄧ空隙,保鮮膜距離食物最少2公分以上。
-
含有油質的食物如:肉類、剩菜、起士等,即使在室溫下,儘量避免以保鮮膜直接接觸。
-
任何PVC材質加熱,其塑化劑都會揮發出來,可能被吸入或留存在地板上變成家庭灰塵,可能使誘發孩童氣喘病發作。因此,常常使用吸塵器清潔屋內灰塵。
-
高油脂食物如:油炸、肥肉、家禽的皮或是內臟類食品,應避免食用,以防過度攝取經由食物鍊累積的塑化劑或其他環境賀爾蒙。
-
孕婦及孩童為塑化劑的高危險群,更要注意避免暴露任何的塑化劑。
-
孩童使用玩具避免一邊使用一邊吃東西,最好使用完再用肥皂洗手。避免使用含PVC塑膠擦。
-
孕婦避免化妝或使用香味十足的保養品或個人清潔用品,嬰幼兒也應該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