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coastimpressions-900.jpg

塑膠垃圾是地球的危機

摘譯自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6):
Marine microplastics spell big problem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人類對於環境所造成的破壞,有一些非常的嚴重,足以破壞地球的正常功能。這些所謂的地球限度危機(planetary boundary threats)包含了氣候變遷、臭氧耗竭以及海洋酸化。而現在這個清單又新添一筆:大量棄置的塑膠廢棄物。這些塑膠廢物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在海洋中積累,並分解成微米甚至奈米大小的碎屑,稱為「微塑膠」(microplastics)。微塑膠(直徑小於1釐米的顆粒)源自於大型塑膠製品的逐漸分解,或是在一開始即製造得很小,用於個人衛浴用品、醫療和工業等等。

從深海沉積物到極地冰冠,微塑膠在海洋中無所不在,而這是每年約800萬噸塑膠進入海洋所導致的結果。儘管有人呼籲塑膠應重新歸類為危險物品,但因為缺乏海洋垃危害生態的直接證據,相關的立法並不順利。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中(PNAS),Sussarellu等人所彙整的證據是一個很重要的開始:牡蠣在生殖細胞形成的過程中攝入微塑膠,會影響他們的進食及繁殖,對繁殖力和後代品質均有負面的影響,而這兩點也是生物個體健康的關鍵要素。

微塑膠之所以令人憂心,是因為他們的體積大小和海洋食物網最底層動物所攝食的微粒大小相當,濾食性生物很容易誤食這種微塑膠,並且吸收其所含有的化學物質。在這些物種中有許多是屬於重要的漁獲,或是對生態系統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功能。

在實驗室研究中,攝入塑膠產生的影響包含阻塞腸道、破壞身體組織、改變進食行為,還有減少能量的分配,帶來生長和繁殖上的連鎖反應。微塑膠上的化學物質有許多會干擾內分泌,這些化學物質會轉移至生物組織中,干擾賀爾蒙的運作,增加微塑膠的潛在毒性。

Sussarellu等人所研究牡蠣,在生態和經濟發展上有著關鍵的地位。牡蠣通常在淺海水域形成礁脈,過濾大量的海水並且提高水質及生物多樣性。實驗將正在形成生殖細胞、處於繁殖關鍵期的成熟牡蠣,暴露在相當於我們海洋微塑膠濃度的環境裡,兩個月之後,牡蠣改變了進食和吸收效率、降低繁殖力、減少卵母細胞,以及精子運動速度。重要的是,這些影響帶來了連鎖效應,並反映在他們繁殖較少的後代。

將生殖用的能量移來作生理的修復,導致繁殖力的下降,是在研究海洋生物長期接觸微塑膠時一再發現的現象。棲息在海底的蠕蟲,接觸到受到PVC污染的沉積物之後,腸胃輸送的時間和脂質的累積速度都變得比較慢。同樣的,長時間接觸微塑膠的橈腳類浮游生物會減少食物攝取量,導致繁殖的數量降低。

人工養殖的牡蠣能以驚人的速度攝食大量的微塑膠,吃掉70%每天投放到養殖水槽中的6微米塑膠微粒(大約等於每毫升9.6毫克,或每毫升100顆微粒)。野生的牡蠣顯然也能以相同的速度攝食微塑膠。最近的一項針對西北太平洋養殖的食用牡蠣所進行的研究發現,每一公克的組織含有0.47顆左右的微塑膠,最常見的尺寸介於11-15微米,其次是16-20微米。根據這項發現,日常飲食中吃下6顆牡蠣,等同吃下50顆塑膠微粒。尤有甚者,野生和養殖的貽貝,體內微纖維的數量更高,有研究發現每一隻養殖貽貝含有178條纖維。

 

微塑膠在生態系統中的移動軌跡,意味著它們所吸附的汙染物也有著相同的模式。海洋中可能附著在微塑膠上,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積性的有毒汙染物包括多氯聯苯、聚芳烴和多溴二苯醚,這些物質都可以干擾內分泌的運作。

 

為了保護海洋的生物多樣性免於受到全球性的威脅如氣候變遷和海洋酸化的影響,對策之一是減少讓海洋面對更多的壓力源,如汙染和過度捕撈。由於塑膠廢棄物是海洋最普遍的汙染物之一,減少塑膠的使用量應該優先被考慮。移除海洋中的塑膠微粒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我們能推動的,是在海洋生態環境產生永久性的改變之前,減少我們荒唐的塑膠消費量和廢棄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