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學卡路里
化學物質可能導致肥胖
摘譯自Science Daily(2016):Chemical exposure could lead to obesity, study finds
根據喬治亞大學的學者所進行的一份研究顯示,暴露在來自日常用品的化學物質中,可能會影響儲存在人體內的脂肪總量。
鄰苯二甲酸酯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從塑膠商品、肥皂甚至是指甲油都可發現它們的蹤影,鄰苯二甲酸酯賦予了塑膠延展性。但來自喬治亞大學(UGA)的環境健康科學學院的公共衛生系的助理研究員尹磊(Lei Yin)表示,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這些化學物質可能對人體有害。
在先前的研究中,研究員在人體體液中找到不同濃度的鄰苯二甲酸酯,所以這些學者想知道鄰苯二甲酸丁苄酯(BBP)對於細胞內脂肪的堆積是否有影響。他們也將研究發現發表在科學期刊《體外毒理學》上。
環境健康科學學院的助理教授,也是這次研究的共同發起人,於曉忠(Xiaozhong Yu)說:「肥胖是現代人類的一大課題,當然,遺傳因素有可能導致肥胖,但是暴露在某些環境下也可能是原因。」尹磊(Lei Yin):「一些鄰苯二甲酸酯已經被證實在高劑量下會造成生殖毒性,但與低劑量和BBP之間的關聯仍未被徹底的發掘。有可能一些化學物質在低劑量和長期暴露下產生有害的疾病或負面影響。」
研究團隊將BBP的影響和雙酚(BPA)做比較,一種會影響脂肪細胞發展的內分泌干擾物。BBP造成的結果與BPA相仿。兩者皆會刺激脂肪體的堆積。然而,暴露在BBP下所形成的脂肪體卻比較大,意味著暴露在BBP下可能會導致肥胖。
於曉忠:「雖然這次的研究發現不能直接套用在人類上,因為研究中所使用的是老鼠細胞,但這些發現仍指出暴露在BBP下和肥胖是有可能相關的。」
上海塑化劑檢出率達95% 是兒童肥胖的元兇
引自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與化學物質局(2013):中國大陸:上海塑化劑檢出率達95% 是致兒童肥胖的“元兇”
中國大陸兒童肥胖問題日益突出。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兒童青少年衛生教研室副主任史慧靜10日對記者透露,新近的研究顯示,環境污染導致的內分泌干擾物正在成為導致兒童肥胖的新「元兇」,塑化劑的代謝產物濃度越高,兒童越肥胖。
統計資料顯示,1992年到2002年1間,中國大陸7-17歲城市學齡兒童和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增加了30.9%和39.7%,且兒童肥胖率顯著高於青少年;據報導全世界1.55億超重肥胖兒童少年中,每13個中就有一個來自於中國大陸。調查發現,上海學齡兒童和青少年肥胖率較高。
史慧靜介紹,2010年上海市曾就青少年的性發育問題做過兩次調查。專家組選擇來自上海中心城區及郊區、發育前或剛剛發育的500個孩子的尿液樣本進行分析,專門分析塑化劑的代謝物的排出跟超重肥胖的關係。結果發現,尿液中鄰苯二甲酸酯的代謝物檢出率在95%以上,也就是說,塑化劑通過孩子們平時的飲食、日常生活的接觸廣泛存在,而且它們與孩子身體體脂肪的分佈有關係,塑化劑的代謝產物濃度越高,兒童越肥胖。
此外,另一項易導致少兒肥胖的內分泌干擾物雙酚A,從85%左右的兒童尿液樣本中都能檢出。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周穎認為,考慮兒童肥胖的控制過程時,除了營養、體育鍛煉問題外,也應該開始關注環境污染的問題。據瞭解,關於日常生活中的環境干擾物對人的健康問題的影響,這方面的研究在國內還處於初級階段。
專家稱,過去人們總是關注肥胖的遺傳因素。目前看來遺傳作用反而沒有環境大。父母胖孩子也胖,有時並不是因為遺傳,而是共同的生活環境如過量餵養、缺乏運動及污染因素導致的。
男子體重123公斤 環境荷爾蒙是元凶
引自 Now健康(2017): 男子體重123公斤 環境荷爾蒙是元凶
40歲陳先生身高180公分,體重卻有123公斤,肢體活動受限,稍微一動就喘,接受健康檢查,所有報告數據幾乎滿江紅,其中「鄰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塑化劑更是破表,可能就是導致他異常肥胖的關鍵。
多吃、少運動,飲食精緻,全球肥胖人口越來越多,康聯預防醫學顧問陳俊光醫師指出,國外研究發現,環境荷爾蒙已經成為造成肥胖的原因之一,其中又以塑化劑最為恐怖。
陳俊光醫師說明,環境荷爾蒙又稱為內分泌干擾物質,為一群結構類似人體荷爾蒙、可干擾人體正常荷爾蒙功能的外來化學物質,它會擾亂脂肪的代謝,改變脂肪細胞的發育過程,並干擾控制食慾和飽足的神經內分泌,進而引發肥胖,現已被稱為「致胖因子」。
陳俊光醫師表示,在觀察眾多肥胖個案檢驗報告後,發現絕大部分的肥胖患者體內環境荷爾蒙指數確實偏高,這真實反映出「環境荷爾蒙暴露改變個體脂肪細胞基因」研究的實際層面。
「塑化劑污染確實引發肥胖問題」陳俊光醫師舉例說道,陳先生體重123公斤、BMI達38.6,因為工作關係,屬於標準外食族,平常喜歡喝熱湯與手搖杯飲料,每天一杯手搖杯茶飲,熱湯則是盛裝在塑膠袋裡;另一名60多歲李阿嬤,同為重度肥胖,BMI35.1,體重逼近90公斤,檢測結果顯示,她體內的塑化劑毒物也嚴重超標。
環境荷爾蒙是肥胖因子
引自 鄭醫師的部落格(2011):環境荷爾蒙是肥胖因子,又稱「化學卡路里」!
前一陣子,國內因為塑化劑風暴,讓國人對於環境污染及環境荷爾蒙開始有些概念及危機意識,然而環境荷爾蒙絕不只是塑化劑而已,上個週日國內有一場精彩的環境荷爾蒙學術討論,讓與會的醫療人員更了解塑化劑幾乎是無所不在及背後隱藏的健康危害遠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有學者把環境荷爾蒙稱之為「化學卡路里」,環境專家則稱它為「肥胖因子」(obesogens)。讓我們先了解肥胖因子Obesogens的定義為何?
凡是身體外來的化學物質,假定可以擾亂脂質的新陳代謝的平衡或者正常發展,最終導致肥胖的物質都可稱之為肥胖因子:
Grün F, Blumberg B (June 2006). "Environmental obesogens: organotins and endocrine disruption via nuclear receptor signaling" (free pdf). Endocrinology 147 (6 Suppl): S50–5. doi:10.1210/en.2005-1129. PMID 16690801. http://endo.endojournals.org/cgi/reprint/147/6/s50.pdf.
肥胖因子在功能上被定位為不當改變脂質平衡及儲存、改變代謝的設定點,破壞能量平衡或者改變食慾及飽足感,進而促進脂肪累積而導致肥胖:
Kirchner S, Kieu T, Chow C, Casey S, Blumberg B (March 2010). "Prenatal exposure to the environmental obesogen tributyltin predisposes multipotent stem cells to become adipocytes". Mol. Endocrinol. 24 (3): 526–39. doi:10.1210/me.2009-0261. PMC 2840805. PMID 20160124.
這些已被找出來的肥胖因子都是研究人員歸類為環境荷爾蒙的物質,環境荷爾蒙是透過其類似生物體的部分化學結構,進入體內後和細胞的核受體結合,和核受體結合的都是體內的荷爾蒙,由於核受體會和其他蛋白質一起作用,影響細胞某些特殊基因的表現,因此直接改變細胞本身的發展、平衡以及代謝:
Diamanti-Kandarakis E, Bourguignon JP, Giudice LC, Hauser R, Prins GS, Soto AM, Zoeller RT, Gore AC (June 2009). "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 an Endocrine Society scientific statement". Endocr. Rev. 30 (4): 293–342. doi:10.1210/er.2009-0002. PMC 2726844. PMID 19502515.
目前常被提出討論的雙酚A、鄰苯二甲酸、多氯聯苯及鄰苯二甲酸酯類以及介面活性劑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都算是會導致肥胖的環境荷爾蒙,目前醫學界對於這類環境荷爾蒙導致的影響所知仍有限,但談不上如何才能對治及處理。慶幸的是國內已有功能性醫學實驗室能透過尿液檢體,利用先進的質譜儀檢測,了解人體是否有過量的環境荷爾蒙干擾,這種質譜儀一般都用於專門的學術研究分析,一般醫療院所的實驗室並沒有這種設備。
最近國內有媒體也有關於環境荷爾蒙的相關報導,在此摘錄部分內容給大家參考:
紐約西奈山醫學院醫師賈維茲,在研究330位東哈林區的孩童後指出,市面上7成洗髮精、化妝品與肥皂中,均含一種名為「鄰苯二甲酸酯類」(Phthalate Esters)的環境荷爾蒙,它會扮演內分泌干擾物的角色,模仿荷爾蒙的反應,並影響製造這些激素的腺體。 賈維茲建議消費者,為避免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酯類中,最好選購沒有添加香料或有機的商品。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教授布倫伯格,在懷孕母鼠體內注射有機錫等毒物後發現,新生老鼠的脂肪細胞比一般老鼠多10%,體重也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