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coastimpressions-900-7.jpg

疾病源自發育階段的化學干擾

摘譯自Endocrine Society-IPEN(2014): Introduction to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DOHaD也稱為「成人疾病的胎兒起源」(FeBAD),乃是根植於科學證據顯示,許多疾病和功能障礙的根源可以溯及生命非常早期,尤其是胚胎、胎兒、嬰兒和兒童。例如,營養不足或營養過剩的懷孕婦女,他們的胎兒長大之後會有新陳代謝異常的傾向,包括肥胖、糖尿病等。這方面的研究逐漸被擴展到環境因素,如吸菸、汙染和環境化學物質。另外也有研究發現,即使是低劑量的EDC,也會對發育中的生殖細胞---亦即精子和卵子的前身---造成干擾。近期有研究發現,從懷孕初期持續發育到幼兒時期的神經系統,也對EDC非常敏感。某些癌症,尤其是生殖系統方面的癌症,可能源自於生命初期。有些疾病和異常也許出生時不明顯,但是經過一段潛伏期之後,時常在青春期、成年或老年時,就會顯現其早期接觸的後果。因此,DOHaD是了解EDC在脆弱空窗期的風險的一個主要概念。

「先天」包括基因遺傳,也包括懷孕的十個月

引自長庚醫訊(2010):人本關懷與實證醫學兼備的孕產照護~從英國凱特王妃的孕產史談起

孕期營養與胎兒長期健康相關性最重要的實證醫療依據,來自於1989年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流行病學家巴克教授提出的理論。透過對20世紀初出生於英國,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男性患者所作的調查,他發現低出生體重者死於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較高。後來,透過許多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顯示胎兒在子宮內生長發育狀況與許多成年人疾病的發生存在一定的關係。基於這些研究結果,巴克教授在1995年提出「成人疾病的胎兒起源」假說,又稱「胎兒編程」,亦即成年人的健康狀態於子宮內的胎兒期即已設定完成。研究顯示胚胎發育過程中歷經子宮內的不利因素(營養不良、營養過剩、激素暴露等),胎兒組織或器官的結構和功能會發生永久性或程序性的改變,進一步導致成年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精神行為異常等慢性疾病。此一理論後來發展為「都哈DOHaD學說」即健康與疾病發育起源(Developmental Origin of Health and Disease)。都哈學說的提出,解釋了人類疾病的生態模式,提醒醫界及婦女應重視孕期營養的均衡及胎兒的生長評估,提早為胎兒出生3、50年後的健康做準備。


孕期營養照護與婦女爾後己身健康相關的實證醫學基礎則來自於「歐克德OACD學說」,即源自於孕產期慢性疾病(Obstetric Antecedents of Chronic Disease)的提出。近期,愈來愈多公共衛生流行病學的調查,顯示懷孕期間的合併症,包括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妊娠糖尿病、早產和子宮內胎兒成長遲滯與爾後孕產婦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研究發現,具備系統性微血管、血栓、代謝、炎性反應、胰島素抗性等異常體質的婦女,歷經等同於壓力測試的懷孕過程,更容易產生脂質代謝異常、醣代謝異常等障礙,進而發生上述高危險妊娠合併症。而這些婦女生產後,隨著歲月增長,接著會面臨到另一個「老化」的壓力測試,此時相關的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腎臟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就可能因而浮現。在歐克德學說的基礎下,懷孕被定位是婦女慢性疾病的預報站,提醒醫界及婦女應重視孕期營養規劃,減少妊娠併發症的發生,或降低妊娠併發症對婦女生產2、30年後的健康不良影響。


因此,婦女在懷孕期應遵循以孕前身體質量指數為基本的體重增加方案。同時,依據標準的孕期熱量攝取配置(即初孕期不增加,中孕期每日增加340大卡,晚孕期每日增加452大卡)原則設計好自己的「我的孕期餐盤」。


母胎實證醫學已確認,產後母乳哺育對於嬰幼兒的成長發育,以及婦女健康有其重要性。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每位產婦皆應純母乳哺育6個月,之後再添加適當的副食品,並持續哺乳至嬰兒兩歲。因此,產後的營養攝取直間接影響母嬰健康;婦女應依據標準的哺乳期熱量攝取配置(產後6個月內每日增加500大卡,產後6個月以後每日增加400大卡),設計並執行「我的產後餐盤」。同時,應依個人條件適度的額外補充維生素A和碘。


公元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向全世界提出一個重視「生命的前一千天」呼籲,建議全球婦女應注意孕期和兩歲前兒童的基本營養需求,以有效地降低新生兒罹病及死亡率。我們認為每位婦女更應該站在人本關懷及實證醫學的基礎,從全方位女性生命周期營養介入角度出發,落實生命前500天(孕前>40天、孕期280天、哺乳期180天)的健康飲食策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