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coastimpressions-900-4.jpg

安全臨界值未必精確

摘自 Science Daily(2014): BPA and related chemicals: Human safety thresholds for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may be inaccurate.

近期的一項文獻回顧顯示,人類和老鼠的睪丸對於內分泌干擾化學物質(如雙酚A,BPA)的反應,有2/3的機會是不同的。由於先前制定的人類安全值是從囓齒動物數據推斷而來,因此這項研究可能意味著多種內分泌干擾物的最低日常攝取量有必要重新評估。該回顧發表於探討內分泌干擾物的《生殖》(Reproduction)期刊中。

內分泌干擾物(Endocrine disruptors,EDs)是一種會干擾動物賀爾蒙(或內分泌)系統的化合物,有時候還會造成發育和生殖系統方面的問題。過去四十年,男性精子數量急遽下降,而睪丸癌、隱睪症與男性尿道發育異常比率也皆逐漸增加。證據顯示,男性生殖系統的異常至少部分源自於內分泌干擾物的影響。這些化學物質在環境中的濃度越來越高和也越來越普遍,並且在胚胎發育期就開始對睪丸產生影響。

 

可疑的內分泌干擾物包含殺蟲劑、阻燃劑,以及塑料中的化學物質,如BPA(鄰苯二甲酸鹽的一種)。目前人體接觸內分泌干擾物的健康風險通常是透過囓齒動物作為模型評估,再將觀察到的安全暴結界值降低100倍,以計算人類安全水平。

在這個文獻回顧中,法國國家醫學衛生研究院(French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INSERM)、法國原子能委員會(Atomic Energy Commission,CEA),以及巴黎狄德羅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Diderot)的學者比較六種內分泌干擾物對老鼠及人類胎兒睪丸在相同發育階段所產生的作用。他們發現僅有三分之一的數據,人類與囓齒動物接觸這六種內分泌干擾物後反應相當。人類睪丸對於某些化合物,如BPA,敏感度較囓齒動物高出100倍以上,至於其他物質,不同物種間則會產生不同作用。近期的研究已使用不同的實驗方法證實這些發現。

 

René Habert教授說:「我們的研究顯示,人類和老鼠細胞對某些化合物呈現不同的敏感程度,除此之外,這些化合物在人類和囓齒動物中的作用方式似乎也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我們認為物種間的這些差異在生殖功能方面會更加明顯,這也意味著我們真的必須質疑動物數據是否適合用來評估人類的健康風險。」

 
 
bottom of page